田螺有心


第一次见到田螺,是在罗洋山里奶奶家。叔叔架设竹管,引山泉到大木桶,里面经常出现几个圆黑的小东西,偶尔会移动。由于桶深水荡漾,看不清楚,奶奶介绍那是田螺。稍稍长大些,回到老家。有一天妈从水田劳作回来,从裤袋里掏出几个田螺放进略大的水缸。由于老家水缸水浅无波澜,偏黑色的田螺在棕黄色的水缸背景下,终于看清楚了模样。
  出于好奇心,小孩子们经常观察田螺,发现田螺软体喜欢从硬壳里伸出来,还沿着水缸壁挪位置,最喜欢从水缸底部爬升到近水面的位置,附着在那里好长时间,还不时地从口中吐出条状泥巴,漂浮水缸里。经过大人指点,小孩子才明白田螺总得先养着,让它们把腹内垃圾排泄。过一段时间,积累多了后,妈妈从水缸中捞出来,洗得哗哗响,再把水倒干净,加一点盐巴,放在蒸笼里和饭一起蒸熟。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到清蒸田螺,感觉那就是上等美味佳肴,饭吃得又多又快。
  由于水缸装的是生活用水,田螺养着排泄,污染水质。田里干活偶尔捡到一两个,一般往水缸里扔,但数量多就不行。妈妈及时把集少成多的田螺用大瓷碗集中养着。这样田螺数量又多,碗里又集中,水又少,小孩们就抓住机会,一有空就朝碗里看,观察越发细致。时常看一看,也增加很多原来不了解的直观知识。
  田螺爬行是观察第一收获和体会。每次过不了一两个小时,田螺就从硬壳里伸出软体,从一个地方爬到另一个地方,碗里因田螺数量多,经常有好几个田螺爬到一起玩出叠罗汉。我们好奇伸手触动,田螺软体会马上收入硬壳,入口加盖。小孩子想瓣开看究竟,难以实现,只好蹲在边上等着,或者到别处玩去,过些时间再回来,发现田螺软体又伸出来,爬行虽然慢但都在偷偷进行着,小孩门都说田螺应该有眼睛。
  田螺爬行有足,吐泥有口,触而进壳有眼,那田螺有心吗?好奇的小孩提出连大人都感觉到新鲜的问题。毕竟经验丰富,大人们灵机一动,不正面回答问题,开始讲那动人的田螺姑娘的故事。话说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,孤苦伶仃,很同情他,又见他勤劳安分,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。田螺姑娘从水缸里悄悄出来,帮忙煮熟香喷喷的米饭。后来田螺姑娘还与谢端结婚生子,一出人生大喜剧。小孩子们听了不是很懂,也不是很在乎。听得多了,竟信以为真,认可漂亮而善良的田螺姑娘曾经来过人间,她有爱心和善心,进而推论田螺是有心。小学那些年,许多农村家家忙碌,煮饭喂猪带弟妹是许多大孩子的份内事。他们扑闪着大眼睛,静观着水缸里的田螺,寄希望田螺姑娘也发善心来家里帮一把。
  对田螺观察深入细致,小孩子们发现田螺对硬壳的应用很充分,稍有风吹草动就往壳里收缩,让人奈何它不得。田螺作为软体动物代表之一,若没有硬壳保护将会被其它生物轻易吃掉,毫无抵抗能力,那不就消亡灭绝了。但它以硬壳抵挡,繁衍不息。这硬壳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,是田螺生存根本。给人最大启示是要有自己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,用好保护本领,才能求生存。人类建房屋,战争建碉堡,坦克隆隆行进,与田螺硬壳保护的原理如出一辙,小孩们更加坚信田螺有心,有先见的防患之心。
  家里观察满足不了小孩子们无限的好奇心。经常到野地奔跑,动不动玩水田的山里孩子们发现:田螺会沿稻草、木棍等物爬出水面,爬高望远,甚至发现一根木棍上有好几个田螺一起爬高,串珠状排列。这等机会可以同时收获好几个田螺,开心异常。心中难免疑问边生,以田螺的爬行能力和速度,如何爬到近乎垂立的木棍上面,一定耗费不少时间,克服不少困难吧,说明田螺爬行有耐心有恒心。田螺喜欢湿润潮湿的环境,一旦到了比较干燥的地方会从口中吐出润滑黏液,保护自己便于爬行。黏液干燥后,田螺就会爬过留痕,小孩子们都说这是田螺有心做记号。
  看大人从水田里带回不多的田螺,靠运气偶遇观察田螺,这是小小孩的事,长大的孩子们希望自己下水田,寻目标找田螺。结果发现有的田里有田螺,有的田里没有田螺。有田螺的田里也不容易弄清楚田螺藏哪儿。田螺喜温凉怕燥热,夏季稻田受太阳曝晒,水温较高,特别是午后。田螺会钻入泥巴,最喜欢躲进水下脚印深处的淤泥不出来,人去看肯定找不到。傍晚过后田螺出来活动,有经验的南方农村人家摸寻田螺趁机出发。天黑后,田螺出来更多,但光线不足,常有蛇出没,人在田野活动担心害怕,也容易损坏水稻秧苗。错过最佳时机,无疑减少了人类对田螺的伤害,因此小孩们又佩服田螺知冷暖,昼伏夜出,竟然怀有避人伤害的心机。
  在孩子们欢呼田螺有心的稚嫩声音中,聪明的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商业信息。受田螺姑娘的爱心启发,某商家让电器设置早晨自动开煮模式,让清晨爱睡懒觉的朋友们不必起床就有好吃的煮熟等着。田螺姑娘的美好愿望重现人间,田螺有心的故事在现代社会还在继续传递着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